近期,小米汽车在网络黑公关案件、舆论争议及新品发布等方面引发广泛关注。以下是综合信息梳理:
小米法务部于 5 月 19 日通报,公安机关已破获一起自 2024 年 12 月起针对小米汽车的有组织网络黑公关案件120。该犯罪团伙利用 AI 文案生成软件批量炮制虚假信息,操纵近万个社交媒体账号进行恶意炒作,手段包括煽动对立情绪、"踩一捧一" 等不正当竞争行为116。案件涉及金额巨大,暴露出 "团伙作案 + 技术驱动" 的新型网络犯罪特征:犯罪链条分工明确(如专人负责内容生成、传播扩散、舆情引导),并通过 IP 代理、虚拟身份规避监管16。目前,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20。
此案与小米汽车多个舆论热点高度关联。例如,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后,网络上密集出现 "车门锁死"" 电池设计缺陷 " 等未经证实的指控,部分内容被证实为犯罪团伙篡改视频、伪造聊天记录所致916。小米方面表示,此次案件的侦破不仅是企业维权的胜利,更是对行业恶性竞争的警示16。
在黑公关案件曝光的同时,小米汽车正面临多重信任危机:
碳纤维前舱盖虚假宣传:SU7 Ultra 车型选装的 4.2 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拆解证实,仅风道部分为碳纤维材质,主体仍为铝合金,且实际散热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。小米提出 "改配铝制机盖 + 2 万积分" 补偿方案,但车主认为补偿力度不足(仅为选装费的 4.7%),并质疑其 "信息表达不清晰" 的措辞涉嫌规避法律责任37。目前已有超 300 名车主发起集体退订维权,部分车主计划联合起诉主张 "退一赔三"18。
OTA 锁马力争议:4 月 30 日推送的 1.7.0 版本将 SU7 Ultra 最大马力从 1548 匹限制至 900 匹,需通过赛道圈速考核解锁。这一未提前告知用户的操作被指侵犯选择权,且与 "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" 的营销形成反差。小米随后暂停推送,但已升级用户需等待 4-8 周才能恢复性能37。
刹车失灵事件与售后争议:5 月初,车主李先生遭遇 SU7 倒车时刹车失灵,车内故障警告频发但紧急救援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。车辆送修后 "自愈",售后坚称无硬件问题,引发 "薛定谔的刹车" 调侃3。
销量首次下滑:叠加黑公关影响,小米汽车 4 月交付量环比下降 3.4%,上险数据显示连续三周销量下滑。法律专家指出,若虚假宣传成立,可能触发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退一赔三条款,类似案例中某合资品牌曾被判赔偿三倍购车款7。
在舆论漩涡中,小米汽车将于 5 月 22 日晚 7 点发布首款 SUV 车型 YU7,试图通过
产品线扩张重塑市场信心
4。这款定位中大型智能 SUV 的新车车身尺寸达 4999×1996×1600mm,轴距 3000mm,提供单电机后驱与双电机四驱版本,CLTC 续航最高 835km,双电机版零百加速预计突破 3 秒
4。设计上延续家族化轿跑溜背造型,搭载 P-HUD 环视投影屏等配置,起售价或下探至 25 万元,顶配逼近 40 万元,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、蔚来 ES6 等竞品
4。
YU7 的发布被视为小米从 "性价比标签" 向 "高端科技感" 转型的关键。其智能化生态(如手机 - 汽车 - 家居互联)和亦庄产业集群支撑的自动化产能(76 秒 / 台)成为主要卖点4。但舆论对其能否避免 "堆料营销" 重演存在分歧:支持者看好差异化竞争优势,反对者则担忧电池续航、自动驾驶等核心体验能否兑现4。
小米的困境折射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深层矛盾:
流量反噬风险:小米将品牌与雷军个人 IP 深度绑定的营销策略,在 SU7 上市初期带来爆单(单店单日 300 订单),但质量问题曝光后迅速转化为舆论危机。用户从 "米粉" 变为 "维权者",反映出过度依赖流量的脆弱性38。
制造业规律的漠视:汽车作为高风险消费品,其研发、测试周期远长于手机。小米试图将 "快速试错" 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,导致 OTA 锁马力、碳纤维工艺缺陷等问题,暴露对工业流程的敬畏不足78。
法律边界的探索:黑公关案件的侦破虽彰显维权决心,但如何界定 "正常批评" 与 "恶意造谣" 仍存争议。此前小米因连续投诉自媒体文章被指 "打压言论",此次事件或推动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的司法实践15。
目前,小米已宣布投入百亿重建用户信任体系,包括公开 SU7 事故完整 EDR 数据、邀请第三方机构成立安全联盟,并计划量产自研车规级芯片 "玄戒 O1" 以强化技术护城河916。YU7 的市场表现将成为检验其战略调整成效的重要指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