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阳驻军的“红色家底”:走进新时代的红一师
红一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,其血脉可追溯至秋收起义与井冈山时期,历经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的烽火淬炼,始终以“党指挥枪”的忠诚基因和“敢打必胜”的战斗精神,成为人民军队红色传统的典型代表。
一、历史沿革:从井冈火种到合成劲旅
(一)红军时期:奠基与淬火(1933-1937)
1933年6月7日,红一师在江西永丰藤田镇由红三军第7、9师与红22军军部及66师合编而成,隶属红一军团,首任师长罗炳辉(原红22军军长)、政委赖传珠。作为中央红军主力师,红一师全程参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和长征,在突破湘江、强渡大渡河(1935年“十七勇士”壮举)、直罗镇战役中屡建奇功,奠定“攻坚劲旅”底色。
(二)抗战时期:改编与壮大(1937-1945)
全面抗战爆发后,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(杨成武任团长),后扩编为独立第一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。平型关战役中,该部阻击涞源、广灵方向日军援兵,保障主战场胜利;1939年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,震动日本朝野;1941年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的壮烈事迹,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(三)解放战争:战略决胜(1945-1949)
历经多次改编,红一师于1949年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3师,参与绥远、石家庄、平津、太原、兰州等战役,累计歼敌近4万人,获华北人民赠予“威震华北”大旗,成为“横扫华北的钢铁之师”。
(四)新中国建设:从援朝到军改(1951-至今)
1951年,193师入朝参战,在涟川阻击战、开城保卫战中表现英勇。2017年军队改革后,其主体改编为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,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二、血脉传承:英雄基因的时代延续
(一)荣誉部队与英模群体
英雄连队:现存“大渡河连”“狼牙山五壮士连”等荣誉连队,保留毛泽东题写的“英勇善战”锦旗,传承“十七勇士精神”“狼牙山五壮士精神”。
英模代表:战争年代涌现“大渡河十七勇士”“打坦克英雄”魏存祥等;和平时期,“大功三连”被中央军委授予“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”称号,成为强军标杆。
(二)国际贡献与时代担当
2014年,该部组建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执行任务,700名官兵全部获联合国“和平荣誉勋章”,彰显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的国际主义精神。
三、精神地标:历史记忆与红色传承
(一)重要遗址与纪念载体
大渡河安顺场渡口(四川石棉):建有纪念碑和纪念馆,铭记“十七勇士”强渡天险壮举。
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处(河北易县):设纪念塔与陈列馆,记录1941年六班战士掩护主力的牺牲精神。
黄土岭战役旧址(河北涞源):保留战场遗址与纪念碑,纪念击毙阿部规秀的经典战例。
(二)红色文化传播
《勇士连》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等影视作品,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等文学作品,以及中小学爱国主义课程,均以红一师事迹为核心素材,持续弘扬革命精神。
四、安阳印记:从历史驻地到现实联结
(一)驻防历程
1958年10月,红一师(时为第1军第1师)从朝鲜回国后驻防河南安阳,作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,承担拱卫华北任务,参与1962年东南沿海战备等行动。2017年军改后,师部番号撤销,但其主体以合成旅形式继续驻防安阳,隶属于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等单位。
(二)军民融合实践
红色教育:安阳师范学院与驻安部队共建“红一师革命传统教育长廊”,系统展示部队历史。
应急支援:2021年河南抗洪期间,驻安“红一师”官兵紧急驰援汤阴县,参与南水北调堤坝加固,彰显军民鱼水情。
战术传承:解放战争“坑道战”雏形、抗美援朝“零敲牛皮糖”战术,均与安阳驻军地形演练和训练体系密切相关。
五、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
红一师作为“从井冈山上走出来的英雄部队”,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忠实践行者——从三湾改编“支部建在连上”的政治奠基,到长征中“兵分两路夹河夺桥”的战略决断,再到新时代合成旅的强军实践,始终以“铁心跟党走”的忠诚、“敢打头阵”的担当,诠释着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。其历史轨迹印证了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”的真理,更在新时代为全军提供了“传承红色基因、担当强军重任”的精神范本。